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

色鉛筆第3號作品─微笑的狗


畫這隻狗狗的時候以為又要失敗了,炭筆老是上得太黑,橡皮剛擦掉忍不住又再補上幾筆想要增加毛絨絨的感覺,同學下課前走過來說又是一隻黑狗,我才痛定思痛,將許多的炭筆擦掉,決心證明這是一隻白狗。因為是看著照片畫,我總習慣將主角放大,結果這次真的畫得太大,狗狗的屁屁已超出右邊畫面,但是這次畫的經驗算是很愉快,原本上課畫的時候一直鬼打牆,但是擱下1個星期後再拿起來看,繼續用橡皮擦白,添上一些柔和的粉紅色、咖啡色、棕色,感覺像是有一隻原本就就在畫面裡的狗狗慢慢的被我找出來了:)雖然畫得跟原本的照片差了一些,像是眼睛畫得太長了,但是我滿意這隻溫柔的狗狗,這樣微笑睡著看起來就是一整個幸福啊!

辦公室魚缸


辦公室魚缸的外掛過濾器壞了好一陣子,剩下2隻黑燈及1隻玻璃貓在看起來混濁的水中孤單存活著。趁著買過濾器的機會,順便帶回一批小紅豆及黑殼蝦;新的過濾器果然不負眾望!當她迅速且安靜的開始運轉後,水真的變得乾淨又清澈,之後再放入小紅豆及蝦子,魚缸就熱鬧起來了!

紅色的魚比較醒目,原本的孤單3隻魚在紅色的身影中穿梭來去,似乎也變得活潑有朝氣,這個魚缸突然成為上班的重心之一,每次經過旁邊不自覺的頭會扭過去看一下,停下來彎著腰看著打進水裡的氣泡,忍不住又買了一些紅紅綠綠的水草來裝飾,上班也變得沒那麼痛苦,這應該不算件好事:)降低了我離開這個辦公室的戰鬥力(謎之聲:我好像沒為離開這裡激發過什麼鬼戰鬥力)。魚缸裡我最喜歡的是蝦子,魚缸環境的清潔工作也要部分歸功於這群游上游下的小傢伙,他們攀在壁上、石頭縫、水草間,像蒼蠅一樣辛勤的摩擦手腳,超級可愛!據說蝦子的存活數能顯示魚缸的生態環境是否乾淨,希望這些蝦子趕快生一大群小蝦子囉^__^

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

色鉛筆第2號作品


色鉛筆第2號作品,畫這張圖時一直感到很愉快,主角是大蒜,從右邊開始畫起,所以右邊畫得很認真、比較細緻,畫到左邊急著完成畫起來比較草率。

這星期讀的是德國作家齊格飛.藍茨的《德語課》(似被歸為戰後文學),是之前讀不下去放棄的書;那時候讀到第3章時就塞在辦公桌抽屜,經過3個多月,清抽屜時再被塞進包包中,在捷運上重新從頭讀起,之前覺得很難讀的部分可能因為讀過2次變得容易多了,而且覺得越來越好看,主題由1篇作文題目:「履行職責的歡樂」開始發展,書裡有個畫家是個令書中人物及讀者都會喜歡的角色,今晚剛讀到畫家說:「如果你認為人們必須盡自己的職責的話,那麼我也得告訴你一些與此相反的話:人們也得做點什麼觸犯職責的事。職責,依我看,不過是盲目的自吹自擂而已。做點什麼他們不讓人做的事,這是不可避免的。」以及畫家推辭國家美術學院院長的電報:「感謝光榮的任命。本人患顏色過敏症。褐色為引起過敏之原因。謹此表示遺憾。」(暗指納粹褐衫隊嗎?),這本書註釋不多,覺得不容易讀也許是因為我已知的背景知識太少,目前也只能不求甚解的讀下去。

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

唯一1篇學習日誌

現在的我非常開心,開心到得意的地步了!雖然有1萬字的爛文章還沒寫,2件被退的紅色公文、2件被催著要的資料攤在辦公桌上逼得我思考明天6點上班的可能性…(STOP!別再想了!一想就覺得噁心反胃!),但是因為我得到1個好朋友Momus的回信,這封可愛的信只是敲個時間,卻輕易地把我帶回在大學的那段美好時光,朋友、上課、社團、圖書館、廣播、看電影、畫海報、熬夜、閑聊、綠色的稻田、鳳梨田、灣岸、阿里山公路、望風台、很棒的風、…,為什麼關於以前總是先想起那些最美好的部分呢?就連那些生氣與爭吵多半也都煙消雲散,剩下的也變的淡淡的、變得可愛起來了:)


電腦裡有1個資料夾我一直捨不得刪,不管換過幾顆硬碟,它總是被我備份再備份,有1堂Momus跟我都有修的課,我的表現實在太差啦,只交過1次學習日誌,1個學期起碼超過15堂課,每星期交1篇,到了學期末我已經沒勇氣追究到底要交幾篇;碩果僅存的這篇一直是我的最愛,到了最後想到教育學程、那堂課、Momus,我就會想到它,很少讀它,因為文章裡充斥著單純的自以為是、恣意解讀,每次讀都覺得好氣又好笑,這也算美好的回憶吧。

--------分隔線--唯一1篇學習日誌的開始-------

90學年度第1學期多元文化教育
學習日誌#01
蘇桓嫻 487520047
企管系四年級

本次上課討論多元文化教育的7個Premises(前提),我在抄筆記的時候,把它看成Promises(承諾、將來之希望),所以整堂課一直把這7大點想成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願景勾勒。現在發現自己的錯誤後,想一想不禁覺得有趣!如果能把這些「Premise」當作『Promise』來奮鬥,也不失為一種極為正確的態度。

不過,這是別人對多元文化教育努力很久下所歸納出來的基本假設,我隨意篡改的行為大不敬,所以以下罰寫一次,並且罰寫〞Premise〞7次:

Premise 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 for all students.
Premise 2 Classroom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titutes the major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for most students.
Premise 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 synonymous with effective teaching for all learners.
Premise 4 Teaching is a cross-cultural encounter.
Premise 5 Next to parents, teachers are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.
Premise 6 The educational system should provide all students with effective teaching, effective programs, and effective schools.
Premise 7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 synonymous with and essential to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reform.

其中,我們討論的時候,疑問最多的是第3點所稱的多元文化教育同義於「有效能的教學」(effective teaching)。關於『effective』,英英字典上的解釋是:producing a decided, decisive, or desired effect;請容我大膽解讀,effective teaching說的也許是有影響力的教學,對誰有影響力?effective teaching for all learners,對所有學習者都要有影響力。我覺得重點是後面的for all learners,多元文化教育為了廣容不同族群或生活背景的人而存在,這種effective teaching一定要適合所有人才有意義。另外,書上的解釋其實就很棒了,它是這樣說的:多元文化教育是『good teaching and good education』,…『one size fits all』…。

再者,第4點,教學是一種跨文化的相遇。用中文來解讀這一點真的太美了!中文裡,附在「相遇」上的是「緣分」,如果教學時都能抱持著「百年才修得同船渡,那要修多久才能同個教室上課?」的想法,教育就變成一件特別值得珍惜的事。

跨文化的相遇說起來很美,但實際上遇到時也許不是這麼回事。有一本由美國一位具有印地安人血統的人寫的一本自傳式的小說─『少年小樹之歌』;書中的描述的小樹的印第安人生活是令人既滿足又快樂的;故事發展至結尾,小樹被送到平地接受學校正規教育,失去自由,非常不快樂。在一堂課中,老師展示全班同學一張圖片,圖上是春天裡,一群羚羊交疊在河床上;老師說,這是羚羊們要渡河,大家分工合作的情景;小樹生活在山上,對這種動物的習性當然非常了解,他說,這是春天羚羊交配的情景。於是老師很生氣,責難小樹是個非常鄙陋噁心的人,並且處罰他。小說的結尾非常悲慘,小樹逃離學校,孤獨的(唯一的一個狗朋友死掉了)跨越廣大平原,想回到爺爺奶奶已經去世的山上的家。

我很喜歡書前面的故事,反覆讀了很多遍,但每次讀到卷末總不忍心再讀一次,因為它狠狠地宣判了整個國家社會的死刑,小樹的逃離代表永遠無法彌補的失望、灰心,代表兩種文化間永遠無法填平的鴻溝。

小說裡的那個老師的上課內容非常正面與積極,除了錯在上課教材不是事實之外,他最大的錯誤就是不能接受他以為「粗鄙噁心的另一種文化所帶來的『真實』」。所謂我們這些水準之上的人的觀念,若真的有那麼一天遇到這種挑戰,我們有勇氣接受『事實的真相』嗎?

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

色鉛筆第1號作品&工作2年小記



每個星期5與色鉛筆的約會,這是第1號作品,內容取自於《TIME》雜誌(P3.35, September 17, 2007),藍天綠草地都是我喜歡的顏色^_^,可惜我偷懶了,雲擦得不夠白,所以顯得不立體,最大的缺陷是左手數來第2個選手的下半身沒畫好(真是尷尬的部位啊)。

星期5應該是每一位上班族最愛的日子,而對我來說,因為固定星期5晚上都要去學畫畫後,我簡直愛死這天了!不能說畫得特別有心得,也不是為了藝術,或者興趣(我有其他更喜歡的東西),卻是自從穩定工作的2年來,第1次有可以讓我完全逃離工作情境而且想「完成」的事。

9月30日工作滿2年,我的工作啊工作,「棄之如可惜,食之無所得」,對於自己為5斗米折腰的卑微感覺越來強烈,小時候的自己如果見到現在的自己,一定超級失望,說不定還會因此不想長大。想到工作,除了犯嘀咕嘆息雞肋外,想朗誦美國女詩人Emily Dickinson 的 I'm Nobody 送給青蛙長官:

I'm nobody! Who are you? 我是小人物!你是誰?
Are you nobody too? 你也是小人物,會不會?
Then there's a pair of us? Don't tell! 那咱們成了一對?別講!
They'd advertise, you know! 他們會宣傳,對不對?

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! 當個大人物多麻煩!
How public- like a frog- 最怕公然─像青蛙一般─
To tell one's name the livelong June 在無盡的6月把自己的大名
To an admiring bog! 報給崇拜的沼澤聽!

高喊嚮往工作自由,然而,當聽到別人工作是如何的不愉快、被壓榨時,我就會忍不住噤聲檢討自己是不是不知惜福,或者本質上其實是個懶惰逃避工作愛唱高調的壞胚子;工作2年,拿不出任何成績,覺得自己除了社會化以外,智識才華完全沒長進,這就是真正叫我慌的地方,再這樣下去,1年後我大概也不會想寫工作3年小記,因為跟今年完全一樣。

這就是我對自己工作的觀感,讓我忍不住看不起自己,恐懼想像未來的自己。

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

好書太多

最近剛讀完莎拉•尼爾遜的《好書太多,時間太少─一個愛書人的真情告白》,在臺灣商務書局翻到的瑕疪書,有水漬汙點,因為只花我100元,贏得了我給予特殊的憐愛。

作者莎拉立定每個星期讀1本書的目標,在這本書中記錄了讀書的過程,但這不是那種專業、多方面剖析的書評,就只是記錄在什麼情境下讀這本書、哪兒來的書、同時還讀哪些書、跟老公吵架…等等,至多談到一點點書的內容。

莎拉愛書,從事的也是與書有關的工作,看她讀書的過程也算享受,尤其是看到她某些閱讀的態度與自己雷同時,容易產生心有戚戚的認同感,像是同時看不只1本書的習慣。她有2個地方特別令我羨慕,第1是她有一座老公幫她做的、"感覺"起來超棒的書櫃!買書速度快過書櫃空間成長速度是藏書人心中永遠的痛啊,真好奇她的書櫃到底有多大;再來是她的英文很厲害……(這不是廢話嗎?!Orz),因為書裡提到很多書都引起了我的閱讀興趣─尤其是《歡樂之屋》(The House of Mirth)這本書,然而一找之下才發覺尚未有中文譯本,只能自怨自艾的對自己說:「叫你好好唸英文就不聽咩…」。

不過呢,最最教人我感慨的還是書名,因為總是在讀到書裡提到的書時,急急就想找到這些書、買這些書,唉,好書太多,時間太少,錢更少!尤其當她列的書單大部分是我沒能擁有的書籍時,真有把我的時間拿去跟魔鬼換錢的衝動啊!

這本書的插圖是張妙如畫的,只可惜我有看的沒感覺,沒看的覺得漏掉沒看到也沒差,總之,這本書得的分數已經夠高,插畫對我來說並未替這本書加分。

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

齊天烈大百科 & 忍無可忍

颱風百帕讓我意外放了颱風假,外頭風雨交加,但是屋裡涼涼的,正好夠我愉快的窩在床上看電視,第1次看到《齊天烈大百科》,還好有看過這部才敢繼續說自己是《哆啦A夢》迷,這2部都是藤子不二雄的作品,姑且不論創作順序及動機為何,2部中的角色、人物穿著打扮、道具都可以互相對應(英一=大雄,可羅=哆啦A夢,美美=靜香,大猩猩=胖虎,不確定的名字→冬冬=小夫),不過《齊天烈大百科》的主角英一是個聰明又勤勉的發明家(大雄也有小聰明,只是更懶惰)。

我看的這一集沒能從頭開始看,它敘述英一跟夥伴們因為想學拍電影,於是坐著時光機前往1916年找他們崇拜的導演D.W. GRIFFITH ;GRIFFITH 正在拍電影《忍無可忍》(Intolerance),場景浩大,但是拍攝得不順利,頻頻發生道具及場景被破壞的事,這群日本來的小朋友義不容辭修理道具、海扁壞蛋,幫助電影完成拍攝;值得一提的是,電影首映時,大銀幕上真的出現《忍無可忍》著名的一個女人坐在搖籃旁的場景,以一部短篇卡通來說,的確下了功夫。

我必須誠實又羞漸的的說自己沒看過《忍無可忍》,對這部電影也沒有印象,看著《齊天烈大百科》這群小鬼說著〞葛里菲斯導演多厲害…、最喜歡他的忍無可忍…〞時,我真的「忍無可忍」,再再考驗我的好奇心!馬上趁著空檔上網搜尋這部電影,原來GRIFFITH 也是《國家的誕生》(Birth Of A Nation ,1915)的導演,再次令我感到慚愧的是,我還是沒看過《國家的誕生》,充其量也只是有聽過,英一跟他的夥伴們真的令我感到自嘆不如,這是默片耶!光要把默片電影放進錄放影機或光碟機就會讓罹患"重度聲光效果渴求症候群"的現代人害怕不已!其實我更想理性的說,日本的卡通真是厲害,敢把這樣具有深遠意義的題材放進卡通中,難怪從8歲到88歲都能夠欣賞並且喜愛這些卡通,歷久彌新。

以下是網路上搜尋到的摘要:

導演葛里菲斯(D.W. Griffith)─被尊為美國電影之父

☆《國家的誕生》(Birth Of A Nation, 1915 / silent film):根據Thomas F. Dixon Jr的關於種族衝突和三K黨的同名歷史小說改編,從南北戰爭中失敗的一方—南方各州的立場來講述這段歷史。

☆《忍無可忍》(Intolerance, 1916 / silent film):有4則不同時代的故事,以平行剪接的方式進行,時代分別為:遠古的巴比倫、耶穌的時代、中古世紀的法國與當代。名句:搖籃外的世界始終動盪不安(Out of the cradle restless rocks.)。

從簡介看,我喜歡《忍無可忍》的4則平行故事結構。

當然我也喜歡《齊天烈大百科》的主題曲「はじめてのチュウ」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