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

唯一1篇學習日誌

現在的我非常開心,開心到得意的地步了!雖然有1萬字的爛文章還沒寫,2件被退的紅色公文、2件被催著要的資料攤在辦公桌上逼得我思考明天6點上班的可能性…(STOP!別再想了!一想就覺得噁心反胃!),但是因為我得到1個好朋友Momus的回信,這封可愛的信只是敲個時間,卻輕易地把我帶回在大學的那段美好時光,朋友、上課、社團、圖書館、廣播、看電影、畫海報、熬夜、閑聊、綠色的稻田、鳳梨田、灣岸、阿里山公路、望風台、很棒的風、…,為什麼關於以前總是先想起那些最美好的部分呢?就連那些生氣與爭吵多半也都煙消雲散,剩下的也變的淡淡的、變得可愛起來了:)


電腦裡有1個資料夾我一直捨不得刪,不管換過幾顆硬碟,它總是被我備份再備份,有1堂Momus跟我都有修的課,我的表現實在太差啦,只交過1次學習日誌,1個學期起碼超過15堂課,每星期交1篇,到了學期末我已經沒勇氣追究到底要交幾篇;碩果僅存的這篇一直是我的最愛,到了最後想到教育學程、那堂課、Momus,我就會想到它,很少讀它,因為文章裡充斥著單純的自以為是、恣意解讀,每次讀都覺得好氣又好笑,這也算美好的回憶吧。

--------分隔線--唯一1篇學習日誌的開始-------

90學年度第1學期多元文化教育
學習日誌#01
蘇桓嫻 487520047
企管系四年級

本次上課討論多元文化教育的7個Premises(前提),我在抄筆記的時候,把它看成Promises(承諾、將來之希望),所以整堂課一直把這7大點想成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願景勾勒。現在發現自己的錯誤後,想一想不禁覺得有趣!如果能把這些「Premise」當作『Promise』來奮鬥,也不失為一種極為正確的態度。

不過,這是別人對多元文化教育努力很久下所歸納出來的基本假設,我隨意篡改的行為大不敬,所以以下罰寫一次,並且罰寫〞Premise〞7次:

Premise 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 for all students.
Premise 2 Classroom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titutes the major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for most students.
Premise 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 synonymous with effective teaching for all learners.
Premise 4 Teaching is a cross-cultural encounter.
Premise 5 Next to parents, teachers are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.
Premise 6 The educational system should provide all students with effective teaching, effective programs, and effective schools.
Premise 7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 synonymous with and essential to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reform.

其中,我們討論的時候,疑問最多的是第3點所稱的多元文化教育同義於「有效能的教學」(effective teaching)。關於『effective』,英英字典上的解釋是:producing a decided, decisive, or desired effect;請容我大膽解讀,effective teaching說的也許是有影響力的教學,對誰有影響力?effective teaching for all learners,對所有學習者都要有影響力。我覺得重點是後面的for all learners,多元文化教育為了廣容不同族群或生活背景的人而存在,這種effective teaching一定要適合所有人才有意義。另外,書上的解釋其實就很棒了,它是這樣說的:多元文化教育是『good teaching and good education』,…『one size fits all』…。

再者,第4點,教學是一種跨文化的相遇。用中文來解讀這一點真的太美了!中文裡,附在「相遇」上的是「緣分」,如果教學時都能抱持著「百年才修得同船渡,那要修多久才能同個教室上課?」的想法,教育就變成一件特別值得珍惜的事。

跨文化的相遇說起來很美,但實際上遇到時也許不是這麼回事。有一本由美國一位具有印地安人血統的人寫的一本自傳式的小說─『少年小樹之歌』;書中的描述的小樹的印第安人生活是令人既滿足又快樂的;故事發展至結尾,小樹被送到平地接受學校正規教育,失去自由,非常不快樂。在一堂課中,老師展示全班同學一張圖片,圖上是春天裡,一群羚羊交疊在河床上;老師說,這是羚羊們要渡河,大家分工合作的情景;小樹生活在山上,對這種動物的習性當然非常了解,他說,這是春天羚羊交配的情景。於是老師很生氣,責難小樹是個非常鄙陋噁心的人,並且處罰他。小說的結尾非常悲慘,小樹逃離學校,孤獨的(唯一的一個狗朋友死掉了)跨越廣大平原,想回到爺爺奶奶已經去世的山上的家。

我很喜歡書前面的故事,反覆讀了很多遍,但每次讀到卷末總不忍心再讀一次,因為它狠狠地宣判了整個國家社會的死刑,小樹的逃離代表永遠無法彌補的失望、灰心,代表兩種文化間永遠無法填平的鴻溝。

小說裡的那個老師的上課內容非常正面與積極,除了錯在上課教材不是事實之外,他最大的錯誤就是不能接受他以為「粗鄙噁心的另一種文化所帶來的『真實』」。所謂我們這些水準之上的人的觀念,若真的有那麼一天遇到這種挑戰,我們有勇氣接受『事實的真相』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